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城乡供需 > 日常供需 > 人找车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大悲咒 八十四句真言解說--1/5

    晨曦初露     2018-04-01 13:54:00     浏览:7    回复:0    点赞:0
    发帖人:晨曦初露
    级 别
    贡献值
   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


    微信分享:


    一、南無.喝囉怛那.哆囉夜耶

     

     

    觀世音菩薩,手持念珠相

    譯:「南無」為皈依敬從。「喝囉怛那」為寶。「哆囉夜」為三。「耶」為禮。全句連貫起來即為:皈依禮敬十方三寶的意思。

    解說:此句乃是菩薩希望眾生能真正的皈依大道,而得到明心見性。成就正等正覺的真言。所謂「皈依三寶」,就是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:皈依佛要無思、無 慮、凝聚精神,虔誠信仰:皈依法,則一切以經典為準繩,不怨天、不尤人、以體悟緣起緣滅之理,皈依僧,就是常保清淨之心,袪除妄念,把持如如不動的本性。 這樣的虔誠修持,必能達到心體本然的妙境,獲得清淨安樂,圓滿無礙的善果。

     




    二、南無.阿唎耶.

     

     

    觀世音菩薩手持法輪相

    譯:「南無」為皈依敬從。「阿唎」為聖者,或作遠離惡法解。「耶」為禮。意為:禮敬皈依遠離惡

    法的聖者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指點世人,修道應以修心為本,因為天地萬法,都是由心而起而一切魔障亦均由心而生,所以修道的人必須在明心見性上多下功夫,若能一念不 生,朗然澄澈,則此心將不為物慾所蔽,即可洞察大千世界的一切物象,不過是過眼雲煙,人生的價值,旨在求得自己心境的光明潔淨。不為物累,不為情愁,悠游 涵泳於人生的大海之中,才能有機會到達極樂的彼岸。佛說:「相由心生,相隨心滅。」心若不生,相從何來?相從何滅?所以相生、相滅,只在一念。眾生要持此 一念,眾生要持此一念,不入魔障,一切因果,均是佛果,祇是眾生痴迷,所以菩薩才要說此真言,要眾生遠離惡法,皈依聖者。

     




    三、婆盧羯帝.爍缽囉耶.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持缽相

    譯:「婆盧羯帝」為觀、光、觀察。「爍缽囉」為自在、世音。「耶」為禮。意為敬禮自在觀世音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悲憫人生的苦惱,特發大悲心,以拯救一切眾生同修佛果的真言。觀自在菩薩是不著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六根清淨菩薩,所以修道人總要先 使自己心地光明,性情純潔,然後才可修習大道。而人世間的一切榮華富貴,名利恩愛,無不轉眼皆空,所有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法等,亦是如夢似幻,像鏡花 水月般的不會久留;所以修道者應了悟這些真理,洞悉六塵,持戒慧而行,方能不為外境所惑。才能深悟佛法妙境享受清淨安樂的人生。

      


    四、菩提薩埵婆耶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持不空絹索相


    譯:「菩薩」為覺,「薩埵」為有情,「婆耶」為禮。意為禮敬「覺有情」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勸化一切眾生,及耳醒悟,修持大道的真言,其要訣在於內省觀照自己,視周遭一切為虛幻無實,連此身也只是隨緣而有。祇是世人塵緣太深,不 肯覺悟,徒在外面徘徊,無法深入正法,於是妄念叢生,了無出期,菩薩為使世人得到真正的解脫,乃誓願渡化眾生,要眾生立定恒久不懈的意志,努力修行,並確 實覺悟人生所求的真諦,原在恢復與生俱來的善念,使之不被物慾蒙蔽,如此善念不泯,善業必生,久而久之,就能返樸師真,悟得妙理成為值得禮敬的有情之人。

      

    五、摩訶薩埵婆耶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、自誦咒之本身相


    譯:「摩訶」為大、多、勝,「薩埵」為勇猛、有情,「婆耶」為禮,意為禮敬大勇有情者,即得解脫。
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要眾生不可將假的色身為真身,要能返本修行的真言。是指大道的無窮與不可思議。修道的人必須要了解,大千世界的形 形色色雖都是由於因緣和 合而生的假像,但是假象亦有因果,眾生如不能澈底認清這偶然的假象因果,以為物慾的享受是出於自然,那就永遠不能體悟這彌漫六合的摩訶之理而誤入歧途了, 所以修行的人一定要悟澈這返本修行的道理,把持與生俱來的唯一善念,終生奉行,至死不渝,如此方能辨明是非,走上正途,脫卻輪迴之苦。



    六、摩訶迦盧尼迦耶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馬鳴菩薩相


    譯:「迦盧」為悲;「尼迦」為心;「耶」為禮。意為敬禮大悲,自覺自渡,進而渡人。
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勸人修道,首先要將身心放下,遠離一切幻境,無人相、無我相地悠然自在的真言。所以行者必須對景忘情,作到身非我 身,心非我心,到此境 界,即無色相可言,自也可以復見本來的真性,脫離痛苦了。要知佛法廣大無邊,任人修持,只要眾生有恆心修持,即能探索到大道的本源極樂。假如道心不堅,半 途而廢,或經不起磨煉,那就不能超越人天,脫離苦海,也無法渡別人。

     



    七、唵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諸鬼神王、合掌誦咒相


    譯:「唵」譯為「皈命」。為真言之母。意為觀智、行願、教理、因果等。乃誦經之始。
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大發慈悲,以無極真空的妙理,喚醒人們原來的本性,令其深入不二法門的真言。若世人能修此妙道,不但諸鬼神均能合 掌衛護,且能避免諸劫, 早證道果。但是修道的人,不袛內要行持端正,道德無虧,而且外要功德圓滿,宏法利生,如此相輔相成始能收效,而誦念此字時,必須摒除雜念,澄心淨意,真純 無我,始終一貫,方能體悟其神妙。修道人千萬不可以一字而等閒視之。


     

    八、薩皤囉罰曳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、現四大天王相


    譯:「薩皤囉」為自在,「罰曳」為聖尊,意為自在聖尊。
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教人修道,先要正心修身,改過遷善的真言。也是入道的門徑。若能修身,則一切無益的事情皆不敢為,若能正心,則一切非禮的意念皆不敢發, 所以修持的行者,必須先將身心的欲念掃除淨盡,然後方能明心見性回復自然,菩薩說:「修持妙道的人,在在處處,十方諸佛都在護持,若能持誦真言不輟,則一 切惡煞聞其聲音,悉皆遠離。」如此,外邪不侵,身心自得清淨,久之自然能修成道果了。

     



    九、數怛那怛寫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四大天王部落相


    譯:「數怛那」為正教勝妙,或作高上聖明,妙處勝身,「怛寫」為歡言笑語,念咒真誠,意為:加護至誠聖賢。
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勸人真心誠意向道,要力除惡習的真言。所謂改變性情,變化氣質,作人作事都必須要謹慎檢點,圓滿無礙,做到毋意、 毋必、 毋固、毋我、不 僭、不賊、不慾,方能契合於道,行之既久,則必有所得,一朝功成則自成正果。而成功的第一步,即是真實不欺,不欺則無忘,無妄則真,真則歸於誠,誠則明, 明則通,通則變,變則化。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神,所以至誠之道不可言喻,有志學道者,非從誠意上用功夫不可。

     



    十、南無悉吉慄埵.伊蒙阿唎耶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龍樹菩薩相


    譯:「南無」為皈命;「悉吉慄埵」為禮拜;「伊蒙」為我乃無我;「阿唎耶」為聖者;意為;皈依真我聖者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勸人修道,先要具有超塵脫俗的意志,次則恆存濟物利人的心念;果能這樣,則不求天佑而自獲天護。所以修道者,一方面要恆心久,一心一德, 不可性燥心急;一方面要虛心參悟經典,以求良師開示明徑,依法勤修,這樣,自有金剛菩薩護法衛道,動靜無礙,出入咸宜,自然凡有所求,均可如意了。所以三 祖說:「至道無難,唯嫌揀擇。」所以修道人必要百折不撓,始終如一,千魔不改,才能成就佛道。

     



    十一、婆盧吉帝.室佛囉愣馱婆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,現圓滿報身盧舍那佛相

    譯:「婆盧吉帝」為觀;「室佛囉」為世音;「愣馱婆」為海島、意為觀自在菩薩行大悲善業處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渡人修道,應以凝神專一,勇往邁前的真言。參襌靜坐本是鍛煉心身一體的功夫,所以用功時,須要頭正身直,心定氣平,不得有絲毫的造作,祗 要直心不假外求自能心與道生,得大圓滿的光明。由於心無愧、意無欺,乃得廣大寬平,身安舒泰,邪魔不敢侵犯,一切都可隨意自在。所以菩薩說此真言,其意乃 為眾生獲得安樂,棄絕病苦,進而滅絕一切惡業,滿足一切希求,如此功德,方算圓滿。而欲達此境界,修道人必須要能無憂無我,自在身心,觀諸物我如一,方能 奉教修行,得見光明世界。



    十二、南無.那囉謹墀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清淨法身,毗盧遮那佛相

    譯:「南無」為皈命;「那囉」為賢;「謹墀」為愛。意為皈依賢愛慈悲心、恭敬心、無上菩提心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慈悲,告訴世人皈依三寶,應先履行人道的真言。修道人首應以身作則,為人表率,次以接引後學為當然責任,有人以為修道,祗求自己了脫便算 了,殊不知只求渡己而不求渡人,只是小乘教的作法;離大道尚遠,修道人應習大乘菩薩的道行,以濟世渡人為己任,抱「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」的弘願,以度脫一 切的眾生。否則深山苦修又有何用?所以學佛修道,必須要發大慈悲心與菩薩心去救世渡人,愛心行善,廣為接引,庶幾不負菩薩說此真言的苦心。

      


    十三、醯利摩訶皤哆沙咩

     

     

    觀世音菩薩現羊頭神王相

    譯:「醯利」為心,指心無染著,「摩訶皤哆沙咩」為大光明,長照明、空觀心,意為無染者必得光明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鑒於世人把名利、富貴看得太重,自尋苦惱,所以說此真言,修道人道先要看淡一切,一心一意在悟道上下功夫,因為俗心淡則道心濃,人心空則 道心堅,如能修到空心、空身,則必然生機蓬勃,棄苦得樂;但是空心、空身說來容易,做起來卻很艱難,因為眾生在世,各有因果,如何能滅卻俗世的煩惱,應先 從清淨自心上苦修,只要我心清淨,則智慧必明,智慧一明則外魔不侵,外魔不侵自能拾卻塵緣、外魔不侵自能捨卻塵緣、躡足虛空,到達無我無相的境界。  


    十四、薩婆阿他.豆輸朋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甘露王菩薩相

    譯:「薩」是看見,「婆」是平等,「阿」是一切法清淨,「他豆輸朋」是道法無邊,意為利益六道四生,同沾甘露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大慈大悲期望眾生能堅心修持的真言,一切眾生均可修道同證佛果,並無富貴貧賤之別,只要眾生能定性修行,堅持不二,必可得金剛正果。而在 聖不增、在凡不減,更是諸法平等的精神。所以舉凡一切六道四生,只要能立志潛修,奉行佛法,念念皆善,刻刻不忘,歷劫不渝,往生不變,最後必能達到天人尊 重、修羅調伏、地獄消滅、餓鬼飽滿、畜生超生的極樂世界。使眾生都能免除輸迴之苦。  


    十五、阿逝孕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飛騰夜叉天王相

    譯:「阿逝孕」為無比法、無比教。即是謙卑心、無雜心。意為善者獎勵,惡者應即懺悔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悲憫眾生不知修善,甘願墮落苦海的真言。為怕眾生懈怠,菩薩不時遣派飛天夜叉王,晝夜不停巡察四方,時而顯現威靈,警誡眾生,期使眾生及 早改過遷善認真修行。凡是誠心為善之人,自有神佛保佑;而常行惡業之人,若能即時真正悔改,菩薩亦會不究既往加以引渡,所謂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這就是 菩薩的慈悲。但是放下屠刀,不只是手中無刀,更重要的是心中無刀,否則徒為形式,終究與佛無緣。所以眾生必得要了悟,改過向善,重在心性,力行濟世,要有 終始的道理,菩薩雖然慈悲,但不會賜褔偽善之人。 



    十六、薩婆薩哆.那摩婆薩哆.那摩婆伽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婆迦婆帝神王相

    譯:「薩婆薩哆」是說佛法無邊。「那摩婆薩哆」是說佛法平等;「那摩婆伽」是說佛渡有緣。意為佛渡有緣人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大發慈悲,說明不分聖賢、智慧、鳥獸之別,皆使得脫魔難的真言。大千世界一切眾生,如能真心修道,菩薩即會大發慈悲隨緣渡化,為此誓願, 菩薩特現千手千眼法相幫助眾生消除魔難,有時以千手各執法器降伏群魔,使真心修行之人得以安心修道,有時以千眼神通洞察眾生,給予真心修行之人慈悲善果, 至於信心不堅、修道不誠的人,菩薩亦會施予層層劫難,使其罪業消滅,得登正果。




    十七、摩罰特豆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軍吒唎菩薩相

    譯:「摩罰特豆」為天親世友,自「薩婆薩哆」到「摩罰特豆」,均是希求菩薩使我天親、世友皆悉成就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續就上句佛法廣大平等,對於真心修道之人,給予慈悲寬恕的真言,凡誠心修道者,亦要仰體天親世友,諸佛菩薩之仁慈,精進修持,不虛不妄,誠心 正意的脫離貪瞋痴,平心靜氣的止惡為善,使心鏡一如,悠然自在,務期心不染物,意不著相,存誠去偽,本諸正道而行,則菩薩自來庇佑。而諸魔不侵,修道者的 身心都能安然無恙,進而悟澈生死大關,遠離物欲煩惱,渡己渡人,當然躋身佛國,成為無憂無慮的菩薩了。 


    十八、怛姪他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,現阿羅漢身相

    譯:「怛姪他」是意指咒中的菩薩聖號、悲心、種子、手印、智眼等諸種法門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觀世音菩薩顯阿羅漢身相,指出至誠不息,心與道合的修持真言。修行本無困難,其要在誠,(這是接上文存誠的意思),修道人果能專心致意,無絲 毫的虛偽,則言行必能一致,身心必會平衡,如此,道即可與心通,身即可與道合。在修道的過程中,最怕的是雜念浮起,如果雜念一起,外魔必侵,外魔入身,則 身心即不得清淨。如何還能修行?所以修道之人必須要澄心靜慮,做好定靜工夫,才能以身體道,以道體心。進而心道一元,萬念俱滅,久則萬緣洒脫,現出阿羅漢 身,成為威德稀有之相。  



    十九、唵.阿婆盧醯
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顯無量慈悲相

    譯:「唵」為引導生出,「阿婆盧醯」為觀音。意為觀世音引導清淨修行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說,修道之要,不外清淨的真言此意看來簡單,事實上含意深遠。因為清是念慮的澄清,淨是心不雜染。眾生修道,貴乎心志堅決,不受諸魔騷動。若 能清心淨念,戒慎自持,把一切塵緣,拋棄淨盡,即可回復圓明的本性。如動靜皆能清淨,道則不期自成了,唯世人每每不知諸佛菩薩的得大解脫,是在五濁惡世中 修成的,總以為離開了社會,脫離人群,獨自一人避到深山古寺中修行方是清淨,方能成佛成道,其實這是捨本逐末,不了解道的出處,所謂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 山只在爾心頭。」修道又何能離開方寸之間呢?





    二十、盧迦帝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大梵天王相

    譯:「盧迦帝」為世尊、世自在。意為良心不昧,通體光明,即可與天地同體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觀世音菩薩勸告眾生,修道應恪守良知,時時護持,處處留神使心境常保光明的真言。人之本來,原與天地同根,萬物同體,如能保其固有的本性,即 能成佛,所以人不可有絲毫的妄念,妄念一起,必少一份正氣,妄念一入,則添一種邪氣,這那裡還有成佛的可能呢?所以修道,要在于保持本性,不受物欲的牽 累,至誠如一,心境清明,方能秉持大道,勤修不輟,也才能以心為鏡,觀照萬物,了然人生的真谛!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