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城乡供需 > 日常供需 > 人找车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小麦春季田间管理建议

    晨曦初露     2018-03-10 22:07:29     浏览:1    回复:0    点赞:0
    发帖人:晨曦初露
    级 别
    贡献值
   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
        当前,大部分冬小麦陆续返青,正是加强春季田管、促进苗情转化,促进丰产的关键时期。晚播麦面积大于去年,同时冬季降水少,目前墒情偏差,苗情偏弱


          针对今年冬小麦苗情特点,春季田间管理应坚持“以促为主、促控结合,因地因苗制宜,加强分类管理,促苗情转化升级,防控病虫草害,严防和补救春季冻害”的技术途径,搞好春季麦田管理,夯实夏粮丰收的基础。


    田间管理措施建议如下:

      一是镇压划锄,浇水保墒。

          早春镇压可压碎土块,弥封裂缝,沉实冬季冻融疏松的土壤,改善墒情,使土壤与根系密接起来,有利于根系吸收养分;

           锄地能提高地温,减少土壤水分蒸发。镇压和划锄结合进行,先压后锄,达到土壤上松下实、提墒保墒增温、抗旱促苗早发的作用。

           对吊根苗和耕种粗放、坷垃较多、秸秆还田导致土壤暄松的地块,在早春土壤化冻后补灌,抗旱保苗。

           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,土壤化冻后及时镇压,促土壤下层水分向上移动,起到提墒、保墒、抗旱的作用。


        二是促控结合,分类管理。

          对三类苗,应以促为主。“一根针”或“土里捂”麦田,要通过“早划锄、早追肥”等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。在早春表层土化冻2厘米时开始划锄,增温促早发。同时,在早春土壤化冻后及时追施氮素化肥和磷肥,促根增蘖保穗数。只要墒情尚可,尽量避免早春浇水,以免降低地温,影响土壤透气性延缓麦苗生长。待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℃时,三类苗可以施肥浇水,亩施5~8公斤尿素,促三类苗转化升级;到拔节期每亩再施5~8公斤尿素,促进穗花发育,增加每穗粒数。

           对二类苗,重点是适当促进春季分蘖,巩固冬前分蘖,提高分蘖成穗率。应在小麦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,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~15公斤。

           对一类苗,突出氮肥后移。对地力水平较高、群体70万~80万的一类麦田,在小麦拔节中后期追肥浇水,以获得更高产量;对地力水平一般、群体60万~70万的一类麦田,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,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5公斤。


      三是防控病虫,化学除草。对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,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6℃以后,选择晴好天气于上午10点至下午4点,及时化学除草,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适宜除草剂,并严格按照要求操作,以免发生药害。近几年,白粉病、锈病、纹枯病、麦圆红蜘蛛、越冬蚜虫发生提前,所以应提前防治。


      四是预防冻害,及时补救。密切关注天气变化,在降温之前及时灌水,改善土壤墒情,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,减小地面温度变化幅度,防御早春冻害。冻害发生后,及时追施适量氮素化肥,然后浇水,促进受冻小麦恢复生长



    播种过早、播量过大、底肥中氮肥用量过多,会造成小麦旺长


    小麦旺长危害 :

    1、易受冻害旺长小麦细胞内糖分及各种有机营养浓度低,冰点高,尤其是幼穗分化进入二棱期后,抗寒能 力下降,极易遭受冻害,轻者枯叶死蘖,重者整株死亡,直接影响小麦产量。 

      
    2、容易倒伏旺长麦苗地上部生长茂盛,茎蘖多,叶片大,基部节间拉长,茎杆软弱,干物质积累少,根系发育差,给后期倒伏埋下隐患。后期如遇大风暴雨天气,很容易发生根倒或茎倒,造成减产。 

      
    3、病害加重旺长麦田群体偏大,通风透光不良,麦苗素质差,抵抗力下降,易遭受病虫害危害。

     

    为什么一定要在返青至拔节初期化学控旺

        

          小麦理想株型是:根系健壮,底部节间短而粗壮,茎秆韧性好,上部节间细长,塑造“金字塔”株型,叶片宽阔厚重上冲,通风透光好,增强小麦光合作用,起到抗倒增产的目的。化学控旺,效果明显,省工省时。


          小麦节间缩短指的是缩小小麦底部1~3节间的距离。


     控早了,影响小麦返青拔节。控晚了,拔节期之后再控的话,小麦底部1~3节间已经正常生长发育,底部节间高度固定,再缩节就要缩中间节间,形成上下节间细,中部节间粗,反而更易倒伏,适得其反。


      再则拔节期过后,小麦进入孕穗期,营养生长逐渐向生殖生长转变,这时再化控影响小麦孕穗,抽穗,造成小麦抽穗迟缓,抽穗不齐或不一致,影响开花授粉,反而影响小麦产量。

    往往很多农民非要看到小麦拔完节后,小麦过旺严重时才想起化控来,已经为时已晚

    对病害防控:

     

    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,严重时也危害叶鞘、茎秆和穗部。典型症状为叶片表面产生绒毛状菌丝,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即分生孢子。小麦成熟时,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点,即白粉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。


    小麦白粉病原有性态为禾布氏白粉菌,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,危害小麦的为该菌的小麦专化型。该病原的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。


    小麦白粉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17℃左右,不耐高温。小麦白粉病病菌生长对湿度的要求不高,相对湿度0~100%都能生长,相对湿度高更适合生长,其分生孢子对紫外光和直射阳光敏感。


    小麦白粉病病菌在流行季节喜降小雨短时大雨对白粉病的流行不利,主要原因是孢子不耐大雨冲刷。


    冬天气温较高,春天阴雨日多,发生早(比往年提早20天以上)4月中、下旬已发病严重春病株率达5%的田块可进行防治,以减轻后期的防治压力。


    白粉病发病初期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效,发生期提早时需相应提早施药防治。近几年三唑类农药的用量加大,病菌已产生一定的抗性。建议使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,提前预防。

     

    小麦锈病小麦锈菌归于担子菌纲的柄锈菌。小麦锈病分为叶锈病、条锈病和秆锈病。呈现的病状为“条锈成行、叶锈乱、秆锈是个大红斑”。



    小麦叶锈病药效最好的时期也是在发病初期,推荐使用与防治白粉病相似的药剂。


   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。小麦锈病俗称"黄疸病",分条锈病、秆锈病、叶锈病3种,是中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、传播快,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。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。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,其次是叶鞘和茎秆,穗部、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。

    苗期染病,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。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,鲜黄色,椭圆形,与叶脉平行,且排列成行,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,呈虚线状,后期表皮破裂,出现锈被色粉状物;小麦近成熟时,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,散出鲜黄色粉末,即夏孢子。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。冬孢子堆短线状,扁平,常数个融合,埋伏在表皮内,成熟时不开裂,别于小麦秆锈病。


    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基本措施是因地制宜地种植抗病品种。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,消灭自生麦苗,减少越夏菌源,能减轻小麦的发病程度。通常拌种后播种的小麦田发病程度较轻,如用酷拉斯拌种后,小麦很少发生该病。


    对当前小麦发生该病的田块,可采用大田喷雾的方法防治。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及时集中进行防治,控制其蔓延。大田内病叶率达0.5%时立即进行防治,每亩可用12.5%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~35克,或20%粉锈宁乳油45~60毫升,或亩用15%稀唑·三唑酮乳油40毫升、45%丙环唑水乳剂20毫升或60%多酮可湿性粉剂90克进行喷雾防治,并及时查漏补喷。重病田块要进行二次防治。


    春季叶面喷雾 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%—4%,严重度达1%时开始喷洒20%三唑酮乳油或12.5%特谱唑(烯唑醇、速保利)可湿性粉剂1000—2000倍液、25%敌力脱(丙环唑)乳油2000倍液,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。小麦锈病、叶枯病、纹枯病混发时,于发病初期,亩用12.5%特谱唑可湿性粉剂20—35g,对水50—80L喷施效果优异,既防治锈病,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。


   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,增施磷钾肥,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,增强小麦抗病力。速效氮不宜过多、过迟,防止小麦贪青晚熟,加重受害。合理灌溉,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,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,减少产量损失。

    文章来源:综合网络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