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城乡供需 > 日常供需 > 人找车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大悲咒 八十四句真言解說--4/5

    晨曦初露     2018-04-01 14:40:46     浏览:3    回复:0    点赞:0
    发帖人:晨曦初露
    级 别
    贡献值
   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

    微信分享:




    六十一、娑婆訶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旃陀羅尊者相


    譯:「娑婆訶」此咒是接上句再度叮嚀,其用意是怕眾生墮落於旁門左道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叮嚀小乘道者,趕緊覺悟,不執成見,求大乘法圓成佛果的真言。要知諸佛以一大因緣出現於世,是不以小乘為濟渡眾生為最終的目的,修習小乘 道者,必須了解自我的修行,只是修習大道的初步工夫,要登上佛土,定要在大乘佛法上求圓滿成就才可。菩薩之所以一再如此強調大乘佛法的重要,主要是大乘才 是真正澈底解決「我與眾生」的渡脫問題,否則眾生各自為己,必然造成私見,私見一起,執著便生,執著一生,煩惱必多又如何能夠成佛?

     



     

    六十二、摩囉那囉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實印王菩薩相


    譯:「摩囉」為如意,「那囉」為尊上;意為修道如意,無上堅固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說:無論天地神祇,一切眾生,凡修大道者,均可如意得金剛佛體,永久堅固而不壞的真言。菩薩指點眾生要能修得大道,最重要的是要能清淨自己的 身心,抱持慈悲忍辱的胸懷,不思惡、不思善、放任其心,悠遊自在,方能超服自然,得到無上善果。所以佛法上說明修道人要修大道就要做到六度大行,所謂六度 就是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這是修道人日常行為上的基本準則,這六度大行是向濟度眾生的目的前進,修道人必須勤勉勵行,才能體悟其般若妙 用,若是只在小乘上用功,是無法得到佛智的。

     



    六十三、娑婆訶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拘絺羅尊者相


    譯:「娑婆訶」此是連接上文,意為勸人認清真正大道要時時有警覺心。

    解說:這是菩薩指點眾生修道時,應體悟大道真正秘奧的真言。大道無他,重在自悟,不假外求,用功之法,要在斂光返照,了達本性,所以真心學道者,應抱百折 不撓之志,腳踏實地,勇往向前,才能脫離苦海。所謂苦海無邊,回頭是岸,岸在何處?岸在心中,如心中有岸,則處處是岸。前人有詩說:「竟日尋春不見春,芒 鞋踏破嶺頭雲,歸來偶過梅花下,春在枝頭己十分。」因此,修道人要時時警惕自己,把持自己的心性使真正悟澈,才不會白費工。

     


     

    六十四、悉囉僧.阿穆佉耶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藥王菩薩相


    譯:「悉囉僧」為愛護,「阿穆佉耶」為不空,意為愛眾和合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不忍眾生受諸苦惱,所以特現藥王菩薩相,治療諸疫,使一切眾生得享安樂的真言。到底眾生的病症由何而生?一言以蔽之,人之有病,多因妄想 而起,因為妄念一生,三毒必至,三毒一來,則煩惱必多,久之則病魔必乘虛而入,因此眾生之病多由自起,所謂物必自腐,而後蟲生,所以妄想萌動時,即是疾病 發生時,因之醫者治身病,聖者治心病,菩薩行療諸病時,也都是教人觀心,教人悟澈生死、名利,以慈悲之心渡人自渡。




    六十五、娑婆訶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圓滿菩薩相


    譯:「娑婆訶」此是承接上句,以圓滿慈悲,安樂眾生。

    解說:此句接上文,是說人以心病為患,惟道得予醫治的真言。是菩薩見世人多病的原因,無不由明無業障而來,在七情六欲上種下病根,一經外邪感觸,即發生種 種苦痛,成為不治之症,所以特發慈悲,以大道濟世,望世人看破色身,自在修行。佛祖示人看空修道,實在是醫治心病的無上藥餌,凡是患心病者,如不及早治 心,則病根永無回春之日,而道以修心為上,見性第一。此處的娑婆訶,就是強調此點,也就是勸告修道人要有圓滿慈悲的心情,方能體悟大道。得證佛果。




    六十六、娑婆摩訶.阿悉陀夜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藥上菩薩相


    譯:「娑婆」為忍受、善說、善到等「摩訶」為大乘法,「阿悉陀夜」為無量成就。

    解說:上句是菩薩以無量慈悲,為渡大千世界一切物類,乃隨緣隨相以化導各類眾生成就妙道的真言。因為佛法廣大平等,菩薩大慈大悲,所以對於婆娑世界一切萬 物眾生,都一律平等,只要萬物有情,真誠向道,則菩薩必以無量慈悲手執寶瓶,隨緣渡化,療治眾生疾苦,此不只是以人為然,即是其他一切物類亦是如此,因之 各類眾生,不可自視低微而自暴自棄,應體悟菩薩慈悲,真誠向道,努力修行,方能得緣渡化,同登淨土。

     



    六十七、娑婆訶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舍利佛尊者相


    譯:「娑婆訶」意為究意涅槃,眾生悉皆成就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承接上句,菩薩以無量慈悲化導各類眾生,隨緣得道的真言。大千世界各類眾生以「人」為上,所謂「人為萬物之靈」,所以「人」要以其獨具之靈 性,幫助各類眾生齊心向道,不可恃強凌弱,忽視上天好生之德。要知宇宙形成之初原是渾然一體,其後光分日月,氣化清濁,乃有天地之別,進而萬物滋生,成形 別類,日久天長物競天擇,乃有今日之世界。因此人物同源,迨無分別,只是各盡其用,順其自然而已。生而為人,實應體念此天地好生之德,珍重自己,愛惜物 命,尤須仰悟菩薩慈悲渡世之心,廣結善緣,同濟同修,以達光明世界。此是天心也是佛心。

     



    六十八、者吉囉.阿悉陀夜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虎喊神將相


    譯:「者吉囉」為金剛輪降伏怨魔,「阿悉陀夜」為無比成就,意為以金剛法輪降伏怨魔得無比成就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為度眾生而以金剛法輪排除怨魔的真言。由於眾生常受執著之苦,對於大千世界抱有無限奢望,以致淪入欲海而不自覺,每因欲壑難填,就會怨天 尤人,不是自暴自棄,就是為非作惡,終致墮入六道,慘受輪迴之苦。菩薩為度化眾生悟卻此痛苦之根源,乃指點眾要立心向道,修習三昧真法,息慮凝心,正心行 處,進而心無妄念,事事不貪,則人欲漸淡,怨氣自消,久之心平氣和,不著一相,自能得成大道。

     




    六十九、娑婆訶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諸天魔王相


    譯:「娑婆訶」此句為總結上句,意為化導眾生,解除怨憎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在闡揚大道時,以自在心情,化導眾生,使之皈依無上妙覺的真言。菩薩為使眾生能徹底了悟修道是一種清淨無為的生活,不但要能安於現實環境 的清苦,而且也不能為修行的結果,抱持立即成佛成聖的意念,因為佛果之得,乃在多世因果,絕非現世所能領受,如果修道人不能有此正念,則會徒增煩惱。所以 菩薩為使眾生對修道產生堅定的信念,乃以無量慈悲,指點眾生多行善業,不造惡果,隨緣和合,順乎自然,如此必能由定生慧,終獲無上菩提。



    七十、波陀摩.羯悉陀夜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炙香天菩薩相

     

    譯:「波陀」為紅蓮花,「摩羯」為善勝,「悉陀夜」為悉皆成就。

     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坐蓮花寶座大放光明,指示修道人要以無比的智慧,明辨真偽,遠離一切罪惡的真言。由於大千世界,物欲潢流而眾生不 察,不知不覺陷入俗世的 名利當中甚而淪入萬劫不復之境。菩薩乃指點眾生了悟人世一切,不過是曇花一現,轉眼成空,應以清淨之心及早修持,勤誦本咒,當能使身心完全解脫,遠離世間 之諸般煩惱。唯誦本咒時要深具誠意,不可徒自口唸。並能按日持誦,不要間斷,切忌始勤終怠,徒造罪業,眾生有幸千萬不可辜負菩薩此大慈大悲的無量恩德。

     


    七十一、娑婆訶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散花天菩薩相

    譯:「娑婆訶」本句為總結上句修道要在省察中多用工夫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指出修道人應了解,道成於自我省察的真言。修道人於修道時,應隨時注意自己的內心,不使有欲念產生,要時時反省自己的言行,不使遠離大 道。敬香默禱,誦咒唸經亦均在警惕眾生不可迷失。否則縱使菩薩有心救渡,亦難點化。因此眾生若有心修習大道,首應先堅定心志,時時省察,並且要能出之至 誠,若發現所行不當即應立予改過,千萬不可自我寬恕,藉口拖延,為此捫心自欺,積惡不改,久而久之就會集成大惡,而遠離道業,淪入萬劫不復之境了。

     


    七十二、那囉謹墀.皤伽囉耶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富樓那尊者相

    譯:「那囉謹墀」為賢守,「皤伽囉耶」為聖尊,觀自在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渡化眾生,趕緊修持妙道,脫離一切災難的真言。世人常為聲色富貴所迷以致喪失本性,無法自拔。有些人一心為財物打算,窮年徵逐,不僅身心 受苦,也不一定有福。而人心不足,今日縱有華、良田,明日還要功名顯貴,於是相互傾軋,奴顏卑膝,患得患失,不祇心無片刻之閒,身體亦難求一時安穩,為此 惶惶終日,到頭來心身枯竭,大病纏身,甚而無常早到,悔恨何益?因此菩薩慈悲,乃要眾生趕快向道,以求身心安泰,同赴安樂佛土。  


     

    七十三、娑婆訶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多囉尼子菩薩相

    譯:「娑婆訶」此是總結上文,眾生應真實修持,斷諸煩惱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點化眾生要真實修持,斷絕煩惱,恢復本性的真言。人之所以受諸憂患、恐懼,無不起因於貪圖物欲之故。為了滅卻這些苦痛,菩薩乃一再顯現法 相,指點眾生潛心向道,並要有堅定的決心與不屈不撓的意志,才可修習。因為意志堅強,則任何外魔皆無法動搖,進而身心安泰,道果可期,如果世人不明此理, 徒在表面上做功夫,而不求內在的修為,甚而誤入旁門,則後果確是可悲。所以眾生必須要潛心修持,力圖恢復本性,方能脫離人生苦海。  


     

    七十四、摩婆利.勝羯囉夜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三摩禪那菩薩相

    譯:「摩婆利」為大勇、英雄,「勝羯囉夜」為生性、本性。意為若皈本性,大勇之德,皆可成就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發大慈大悲,現千手千眼,遍照法界,指點眾生皈依正覺的真言。由於眾生所處之環境,常為邪惡所侵擾,聲名利祿,財帛女人在在都是誘惑人墮 入萬惡深淵的惡魔。因之,面對浮華的大千世界,眾生若不正心修身以圖自拔,則不僅有負菩薩慈悲,自己亦必沈淪苦海。所以我們要修道,就要先在自性上下工 夫,自性清淨,縱使處身塵寰,心亦不會為外界所動。能不妄動無明,則無論生活於何種環境,都可泰然自處到達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的至高境界。 


     

    七十五、娑婆訶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大迦葉尊者相

    譯:「娑婆訶」此句連接前句菩薩現大迦葉尊者法相,指引眾生修持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發大慈悲,要普渡大千世界一切四生〈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〉、六道〈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、人間、天上〉悉得善利的真言。大千世界 的芸芸眾生,原本痴迷,極易受到現實環境的引誘,而跌入苦海,遭受各種輪迴之苦,菩薩為憐憫這些眾生,特別又顯現大迦葉菩薩,手攜念珠,以引渡眾生脫離黑 暗之境,我輩眾生應體念菩薩此一慈悲,把握機會,努力修持,以成正果。  


     

    七十六、南無喝囉怛那.哆囉夜耶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應化虛空藏菩薩相

    譯:「南無」為皈依,「喝囉怛那」為寶,「哆囉夜」為三,「耶」為體,全句是禮敬皈依三寶。

    解說:菩薩重說此句的用意〈與首句同〉,在於說明修道有捷徑,希望世人不要自誤,及早認真修持,並且再三叮嚀;誦本咒的人應致力於降伏身心參悟生死的大 事。由於一般世人皈依佛法,大多不能悟澈真如,祇知吃齋唸佛,打坐瞑思,以為這就是證道修行,實際上這種徒具形式的修行方式,是不能到達極樂世界的。菩薩 要渡眾生,主要是渡眾生的心,渡一顆以禮敬「佛」、禮敬「法」,而又禮敬「僧」的修行真心。只要修道人能把這三者融為一體,誠心禮敬學習,終必有成。 


    七十七、南無阿利耶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應化普賢菩薩相

    譯:「阿利」為聖者,「耶」為禮,意為皈命頂禮聖者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說修道,要忘我相,方能念頭不生,改過自新的真言。參求佛法重在掃除內心的妄念,並能專心一致,念茲在茲,如此,日長月久,智慧開通,則成道 可期。菩薩闡揚佛法,旨在示人以諸法無我,萬物皆空的道理,修道者若能修到此一極處,自然也就能諸念不起,萬象不生,進而能超然物外,不受因緣之苦。但是 要想到達此一境界,修道者必先要有禮敬聖者的心情,默持善念,貞定不移,並能忍辱持戒,勇猛精進,才能獲得無上正果。



    七十八、婆嚧吉帝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應化文殊師利菩薩相

    譯:「婆嚧吉帝」是說道法無窮,能修,則由清淨達於極樂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重申大道高深的真言。凡有生則有死,有成則有敗,但世人僅喜生死惡死,結果呢?怕死還是不免一死。所以欲求長生,必須在死處求生,就是說 自己須先將自己的欲心大死一番,方能了悟真正生的意義,否則慾念不滅,苦海無邊,無法保持清淨,以致永淪苦海。反之,若能淨心,少慾,定靜修持,則將步入 極樂世界,不受輪迴之苦。 


     

    七十九、爍皤囉夜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千葉金蓮相

    譯:「爍皤囉夜」是說修道人欲成清淨法身,先要掃除眼根、色塵。

    解說:此句是菩薩直指大道真傳,並期待道者有門徑可尋,不致誤入歧途的真言。所謂門徑,就是眾生在修道時要習修禪定,期能得出世之果。門徑概分為六項、一 是要有求脫之願、二是要能積樂勝行,〈意為積聚功德〉三是使心善一體〈意為常存善念〉四是資師圓滿〈意為得明師指點〉五是所緣圓滿〈意為心有正識〉六是作 意圓滿〈意為時時警覺〉此六門乃為修道人所必須理解的,只要真能了解其含意,則修道人當可減除眼根色塵,達到即性見定的境界,而不會受外境的色相所惑。




    八十、娑婆訶

     

     


    觀世音菩薩現垂金色臂相

    譯:「娑婆訶」承接前句,意為修道人需再斷耳根聲塵。

    解說:此句意為修道斷除耳根,而後始得成就無上妙境的真言。菩薩要眾生在滅除眼根之後,仍要滅耳根聲塵,原因是耳根不淨,則無法聞法證道,宋儒程子說: 「人有秉弈,本乎天性,知誘勿化,遂亡其正,故修道,閉息邪念,但存一片至誠,返觀返聽,處處返乎自然,然後四大五蘊不待淨而自淨,不言空而自空,方得成 為真空妙體。」這些話就是說明修道要貴乎息邪念存至誠,聲塵斷除,方能辨清邪正,否則靡靡之音,怪誕之論,均可使修道人淪入魔道而萬劫不復。 



      打赏捐赠
      0
  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